查看原文
其他

冯唐:很烦躺平

张启玉 正和岛 2023-05-25
“文能知姓名”。这些年大多数人对冯唐的了解是来自他的小说、诗歌和杂文写作,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更是在几代青春男女的岁月里留下烙印。

只不过,强烈的个人风格难免带来冲击,极高的赞誉和全然的不解是冯唐文字受众中鲜明对立的两个群体。鲜有人知的是,在虚构的文学世界畅游的同时,冯唐也在真实的商业世界,拼杀、闯荡。


早在2000年,从美国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的冯唐,就加入了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后一路升任全球董事合伙人。2011年起,他又历任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华润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等职,“攻城略地,开疆拓土,干那些‘庸俗的商人’常干的那些事”。


2018年,《成事》正式面世,这是冯唐出版的第一本关于管理学的书。2020年至今,冯唐又先后推出了音频课程《冯唐成事心法》《冯唐讲书》《冯唐讲<资治通鉴>》,这期间还出版了图书《冯唐成事心法》《了不起》《金线》。


从价值观到案例到工具,他把过去20余年专注战略管理,为数个周期里数百家头部企业做咨询的经验和理解,倾注到“成事学”宇宙的打造过程中。截至2023年4月,“成事学”相关书籍累计销售已超300万册。


在商业领域,不论是作为顶级战略管理专家、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还是投资人,冯唐都近乎无可争议。


最近,在冯唐“官宣”第一次创业,建立“成事不二堂”之际,我们邀请到他一起聊聊对管理、成事、创业的种种思考,以飨诸君,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口 述:冯唐 战略专家、知名作家

采 编:张启玉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突破困境,
往往只需要一根“金线”


问:《金线》这本书已经出了有一段时间了,您创立成事不二堂之后的第一门视频课也选择了讲《金线原理》,那么金线原理到底是什么?他跟大众所熟知的金字塔原理有什么渊源和不同?



冯唐:金线原理本身其实很直白,一句话:解决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有逻辑的真知灼见。


它跟金字塔原理的渊源或者说交集来自于我在麦肯锡的经历。


23年前,我刚进麦肯锡公司,偶尔听人说起金字塔原理,当时作为职场小白的我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觉得这个说法非常生动、形象。


我问麦肯锡几个师父关于金字塔原理的内涵和外延,他们几句话就给我说明白了,归纳起来就是:
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

而此中心论点可由横向的3-9个一级论据支持;

这横向的3-9个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一个个论点,再被3-9个二级论据支持,可以如此纵向延伸几级,整体论述状如金字塔。



我没觉得这个金字塔原理有任何难懂和难学之处。在麦肯锡近十年的管理咨询实践中,也很少有人刻意强调金字塔原理,大家都认为那是一个非常基础而易懂易行的原理,稀松平常,任何受过良好科学训练的人都应该已经掌握了。

反而是离开麦肯锡之后,我听到很多人和我提起金字塔原理,似乎掌握了金字塔原理就能解决一切复杂问题。


我非常确定,掌握了金字塔原理和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难题解决者、成事者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见过太多掌握了金字塔原理的人,在复杂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评选“三好学生”,那么什么样的人符合条件呢?


我们会用金字塔原理分层表述,第一层,这个人要学习好、品德好、体育好,这3个方面大致可以做到不重不漏表述我们对于一个好学生的期待,然后在每一个方面又可以列出几条,比如满足什么条件叫体育好,可能是体力好、耐力好、灵活性高,等等。


但如果我们回到更原始的起点,学习好、品德好、体育好这3点是怎么来的?能不能换成学习好、品德好、审美好?如果不行,那为什么?很多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们要意识到,金字塔原理本质上是个表达工具、交流工具、沟通工具,而不是一个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也因此,很多人即便知道用怎样的架构可以完整地表述分析一个东西,却还是会犯难,就像你开超市买了个空货架却摆不出商品,交易和价值自然也没有产生。


而我要把《金线原理》作为成事不二堂的第一门视频课来讲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所知的最好的、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方法、模板中,金线原理是最重要的、最实用的,没有之一。


它就是教你面对一个未知的、有挑战性的、复杂的问题时,如何尽快地从第一天,甚至第零天,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拿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多人面临困境时最基本的突破思路。


而且金线原理听起来简单,练起来非常难,我在麦肯锡那十年,除了师父们在项目中言传身教之外,每年还都接受集中培训。从麦肯锡“毕业”之后,无论是在华润集团、华润医疗还是在中信资本工作,我都能感到在麦肯锡的十年留给我的系统而严格的训练。


但麦肯锡这些工具、方法、模板中,核心的魅力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没有细想,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就成了肌肉记忆、大脑记忆了。


2018年,以出版《成事》这本书为契机,我开始系统梳理构建我的成事学,我想把我掌握的通用管理学教给想学能学的职场小白。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金字塔原理的缺陷,也逐渐摸到了麦肯锡工具中的核心——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原理,这也是成事的最重要基础。



成功不可复制,
成事可以修行


问:看到金线原理中出现的一些词,“假设”“事实”“逻辑”等,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更多出现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实验思路,比如“问题——假设——验证——总结”,这其中有没有一些共通之处?


冯唐:你的敏感性或者说直觉很好,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共通之处,源自于类似的底层逻辑。


首先是大前提,我坚定地认为,大家不要期望万事成功,不要希望自己能一直成功。


为什么?成功有10个要素:“一运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只要仔细看一下,大家就能发现其实很多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科学成果的逻辑路径相比管理企业或者日常的成事要准确很多,即便这样,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的文明成就不断革新也是到近代才发生的。


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人们遇到问题都是胡乱找原因,胡乱给出解释。有些时候碰巧找到的原因是对的,事情就做成了,但是条件稍微一变,成功就不可复制了。

而后来人类掌握了科学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看到了《方法论》等论著,教给我们可复制的做事方法,“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和解释——将结论推广并且普遍化——将结论推广到实践中”。


在此之前,发明创造是少数聪明人运气好的偶然发现,不可重复,所以人类进步特别慢。更要命的是,一些偶然的发现都未必能重复,因为它们可能就是机缘巧合的结果。


同样地,金线原理其实就是管理这个学科的方法论,如果严格界定,管理不是一个纯科学,其中有大量的人为因素、大量的不确定性。


但是就像科学研究一样,我们希望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抓到某种确定性,以及去最好地利用、对付、管理这种不确定性,说白了就是抓住能抓住的,抓不住的,就假设大家的运气是类似的。


像《孙子兵法》讲的,“以己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打仗你先让自己变得不可被战胜,等别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出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抓住自己能抓住的,剩下交给天,交给对手出错。


我们希望在商业场景中找到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有逻辑的真知灼见,抓到它之后往前走,这样赢的概率会大一些,成事的概率也因此会变得更大一些。


说实话在我们的生活里,多数人其实拍着脑袋就往某个方向走了,你说他有没有可能是对的,当然有可能,特别是那些有天赋的,如果他身上有刘邦基因,可能一拍一个准,只是这样的人万里无一。


对于更多人来说,如果你开个小餐馆,作为老板拍个脑袋也就算了,但如果你是做大飞机的,是世界第一航运公司的CEO,“霸道总裁”拍个脑袋,一错可能就是几百亿的钱,是巨大的浪费。


世界上做事情的方法论有很多种,但只有科学的方法论才能保证复制自己和他人的成功。


当我们通过学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前人花了千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让我们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再往前走的时候,为什么不这样做?


麦肯锡、华润、中信这20多年管理实践之后,我有足够的信心坐在地球上任何一张商业会议桌上,讨论任何复杂的管理难题,给出合理而有价值的管理建议。不管我在这些无常里如何变化和轮回,我依然能够成事、持续成事、持续多成事。


所以,即便成功的偶然因素过多而无法复制,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并加以练习,持续成事依旧是可以修炼出来的。


AI,取代不了学徒


问:我觉得您把金线原理的思路讲得非常清楚,但如果我们回到“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这句话上,以假设为驱动和以事实为基础好理解,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会让我觉得有些飘渺。这就好像数学老师讲题说这道题应该画一个辅助线,然后就可以解了,但很多人会问:我怎么知道要画这个辅助线呢?

第三个小短句也让我想问:我怎么知道得到的是真知灼见呢?



冯唐:好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商业智慧的核心,同时也是AI不太容易掌握金线原理,至少现在这个水平做不到的重要原因,我一并讨论。


首先我们要承认,真知灼见这个东西,普通人普通地动动脑子往往是想不到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意味着金线原理告诉你这个原理和路径,也并不能保证你知道之后立刻就能持续成事。


如果有人把这个原理看作当期的彩票号码,知道大奖之后照着一买,然后直接发达,那这个心态就是错的。


我给你一本书《如何游泳》或者《演员的自我修养》,你看了之后会游泳、会演戏吗?不一定吧。


但如果我告诉你那是正见,游泳就该这么游,表演就该这么表演,解决问题就该这么解决,沿着金线原理去做,至少是能少走弯路的。


第二,科学技术的研究跟管理还有一个差异,科学有明确的数据和反馈证明,我们称为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绝大多数的管理场景没那么多清晰有关联的数据,面对很多半定量甚至定性的判断,有天赋、有经验的人把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相关的职业经理人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一句话,哪怕是完完全全相同的一句话,张三说跟一个特别有经验、有智慧、有天赋的管理上的导师跟你讲,力量绝对是不一样的。


我常说成事有四大要素:读书、行路、学徒和做事,其中学徒过程是获得真知灼见反馈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徒”是什么?学徒就是你最好找到两三个或三四个,最好一辈子不要超过5个,对你真实有帮助的师父,让他们手把手地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里告诉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管自己、如何管时间、如何管团队、如何管项目。


我一生中的贵人有好几个,除了天天㨃我的、给我挫折教育的老妈妈,至少还有如下几个人。


首先是我学医学的导师郎景和、沈铿,他俩教会我非常简单的两件事。一是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意味着在患者和死神之间,你是最后一道防线,意味着你跟病人说的治疗方案是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医疗智慧,所以你的压力很大;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必多见面。


有一次见到郎景和、沈铿大夫,他俩说:“海鹏(我本名),毕业之后,我们见你只有四面。”后来我想,虽然2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见过四面,但是有这样的老师在,你就知道“患者和死亡之间,你是最后一道防线”。虽然不必见面,但你还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


其次是在麦肯锡遇到的两个贵人。一个是TC,他是带我最久的人,训练我的基本功和控局能力。他每次见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Are things under control?”(事情是否在掌控之中?)


其实无非是两点。一是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得怎么样,是否在控制之中?二是时间线是否在控制之中,是否能够按时、按质量解决问题?因为在麦肯锡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另一个是鲍达民,麦肯锡原全球管理合伙人、全球总裁。他告诉我:“尽管你非常强,但更强的是,激发周围人的潜能。”一个再强的人发挥自己的最强面,你也只是一个人,不能做很多的事情,所以你要和周围的人一起激发潜能,让这种潜能成为合能,共同做事。


最后一个贵人是在商业上教会我如何落地做事的人。我一直记得他跟我说的话:“冯唐,你一直要想3件事,其实说白了是一件事:挣钱。如何挣钱,如何多挣钱,如何持续地多挣钱。”


讲虚头巴脑的故事没有用,最终要看的是怎么能够形成一个生意模式,如何调动一支大部队,如何在一个广袤的市场中持续地多挣钱。


每回当我想不清楚事情的时候,我总想一想,这些贵人教会我的东西,好像他们就站在我背后,督促我说:“精益求精;控局;激发周围人的潜能;挣钱,多挣钱,持续多挣钱,是一个生意人的商业良心……”


甚至如果有一个商业决定特别重要,哪怕我自己想透了,我还是会和我的导师去唠叨一下,会说“您把脑子借我用半个小时”,看看有没有什么大的漏洞,可能忽略了什么。


坦率地讲,我现在完全出现逻辑错误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但是我也会担心事实都有了,分析都做了,往上提炼的结论是不是足够真知灼见。


至此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是AI,他能跟你说出:“挣钱。如何挣钱,如何多挣钱,如何持续地多挣钱”这样鞭辟入里的话吗?


我看周围一些人在讨论发给ChatGPT的测试问题,只要稍微复杂一点,它回答出来的话都是模棱两可的,基本没有营养。


所谓的真知灼见,就是能让你知道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一刀捅进去,什么地方能出血,这种能力很多时候要加入经验的复用,通过学徒去掌握,AI无法取代。



衰年创业,“很烦躺平”


问:前段时间看到您官宣创业,建立了“成事不二堂”,很多人其实挺惊讶这竟然是您第一次创业,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营目标和创业心态?



冯唐:我们这个项目正式启动,是2022年11月30号,总体来看不是一个刻意规划的动作,而是水到渠成。


一开始是《成事》那本书在2018年出版,卖得很好,但有读者反映说写得不够细,太干货了,希望我出一本操作手册,或者能够听到语音讲解,所以3年前,我就开了第一门音频课《冯唐成事心法》。


也是那会儿,有人问我说,冯老师,要不要单独做个公司,把“成事学”的大旗竖起来?


但我当时还在大平台上担任职务,没有太想清楚,甚至读者愿意不愿意听,有没有人愿意跟着走,效果怎么样,对这些也没什么信心。


结果疫情三年我一直没停,第二门课《冯唐讲书》上线了,“成事学”系列书顺利出到《了不起》,再接着第三门课《资治通鉴》开通了,我发现“成事学”越来越有模样了,大家对音频课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甚至希望能有视频课,能有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这些内容。


也就是说3年下来,当初要独立出来的想法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第一,内容上有“成事学”打底,将来可以再发展其他东西,做一个“不一样的商科学堂”;第二,我们一直也有蛮强劲的来自学员的需求;第三,从团队看,大家磨合3年,成事的方式、方法基本成型了。


另外还有一点,我喜欢成事,喜欢干事,喜欢那种做事的感觉,躺平这个事情我是很烦的。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成事学能够汇聚起来的这些学员,大家也都是想要成事的,都是想要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我想未来10年也好,20年也好,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一件事。过去20多年我在一线,美好的仗打过了,现在把我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用我的表达能力和“成事不二堂”这种组织形式输出出去,我觉得是特别有意义,也特别适合我干的事。


至于经营目标,作为第一个创业项目,我不希望大家的压力太大,我们不烧钱,不想咣叽一下找一个亿两个亿砸进去,因为我一看见浪费心里就不舒服,高举高打,往往也意味着严重浪费,小步快走去实现我们“做一个不一样的商科学堂”的理想就可以。


而且我们这个创业项目的条件比较成熟,第一个月现金流就回正了,小火慢烧,没有什么生死关或者至暗时刻,时机成熟也可以迅速变大。


问:您自己也提过,年过半百做“成事不二堂”属于是衰年创业了,前不久出的文集名字还叫《活着活着就老了》,多少都有些时光不可追的伤感。

当年岁影响下,身体机能不可避免地下降,您一边创业一边搞文学,是否也会感到精力匮乏?



冯唐:我觉得活着活着就老了是蛮伤感的,但这是历史的进程、自然的规律,不可扭转。


其实老也没有那么惨,也有可干的,也有它所谓的优势。转一个角度来看,我是做战略的,我从来不认为一把牌稀烂是个问题,好牌有好牌的问题,坏牌有好牌的好处,这才是一个战略专家应该想的。


至于创业和写作,我一直没有划分明确的界限,毕竟这种业余写作但写得不业余的状态,我已经持续了24年了。


其实在麦肯锡我很忙,在华润和中信也很忙,但我还是不断在产出。所以我相信这个事儿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难事了,因为毕竟已经出了20多本书了,对吧?


我反而觉得有了现在这样的沸腾生活,有了创业的实操经验,其实对我写作是更好的一件事。我一直强调源头活水。就是你要有鲜活的生活,你的脑子才能一直处于不停的创造之中。


在很大程度上,我喜欢像这样闻到硝烟味道。


好文推荐:



排版 | 武小周  

审校 | 余心丰   执行主编 | 徐悦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